张大良:“双一流”背景下江苏高教强省建设的策略选择


  • 来源:江苏高教
  • 作者:
  • 发布时间:2018-01-03

张大良/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原司长 

 

首届江苏发展大会于2017年5月19日至21日在南京召开。江苏发展大会用新载体、新内容、新平台来建设“强富美高”的新江苏,充分体现了江苏的智慧与文化。我长期在高等教育战线工作,在江苏生活、学习、工作52年,到北京工作后始终关注江苏的高等教育发展。借此机会,就“双一流”背景下江苏高教强省建设谈几点看法。 

第一,探索高教强省建设的“江苏模式” 

办好高等教育,事关国家发展、民族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伟大成就。在这些成绩的背后,正是我国高等教育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虽然我国高等教育还存在着一系列急需解决的问题,但我们一定要有基于事实的教育自信,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目前,我国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截至2016年底,现有普通高校2596所,其中本科高校1237所,本专科在校生数2696万人,在校硕士研究生162万人,在校博士研究生33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2.7%,已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后期,很快将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 

江苏是全国最早提出教育现代化的省份。2005年召开了新世纪第一次全省教育工作会议,发布了《关于加快建设教育强省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建设教育强省。2010年,江苏成为国家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省。经过多年建设,江苏现有普通高校167所,数量全国第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4.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已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江苏高等学校总体办学水平比较高,现有11所“211工程”大学,其中2所“985工程”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例,有23所高校入选,占全国的11%,数量全国第一。在学科建设方面,截至2017年3月,23所高校的99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同类学科前1%,进入机构数和学科数分列全国第一和第二。可以说,江苏已经走在高教强省建设的前列。 

能力越强,责任越大。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时强调: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努力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在高等教育方面,江苏有基础、有条件、有能力率先建成高等教育强省,因此要义不容辞、当仁不让主动承担起探索高教强省实现路径的时代使命。 

江苏高等教育强省建设要坚持问题导向。江苏经济发展存在着苏南、苏中、苏北的区域差异。同样,高等教育发展也面临着优质高教资源区域布局不协调的突出问题。从部属高校来看,南京8所,无锡和徐州各1所。从普通本科高校来看,南京36所,几乎占了一半,苏州9所,徐州6所,泰州5所本科高校中4所为独立学院。高等教育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驱动力、文化第一软实力“四个第一”的重要结合点,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特殊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既是培养人才的基地,也是汇聚人才的高地。积极主动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职能,支撑服务、创新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这已成为高校改革发展之大势。江苏在全国率先提出“一流的经济必须用一流的教育来支撑”的口号,那么,就高等教育支撑经济发展而言,解决区域高等教育不协调问题,特别是解决高等教育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之间不协调的问题,已成为江苏高教强省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江苏高等教育强省建设要立足当前、面向未来。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转型期,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特征的新经济正在蓬勃发展。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基因工程等新技术快速兴起。工业机器人、集成电路、卫星应用、通用航空、生物技术等新产业快速发展。目前我国机器人企业已超过800家,2016年工业机器人产量达到7.24万台。平台经济、分享经济、协同经济等新模式广泛渗透,线上线下融合、跨境电商、社交电商、智慧家庭、智能交通等新业态不断涌现。作为爆发式成长的代表,“独角兽”企业被认为是新经济的集中体现。“独角兽”企业是指成立10年以内、估值超过10亿美元、获得过私募投资且尚未上市的企业。截至2016年底,我国“独角兽”企业已达131家,估值达4876亿美元,企业平均估值37.2亿美元。我们必须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持续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全面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 

第二,聚焦高教强省建设关键点 

“双一流”建设是当前高等教育领域关注的焦点。2015年10月24日,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要求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坚持“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为基础、以绩效为杠杆、以改革为动力”的基本原则,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方案》明确提出,要“实现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性跨越”,根据“三步走”的目标,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 

高等教育强国有两个重要标志:在院校层面有一批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有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在地区层面建成若干高等教育强区域和一批高等教育强省。关于高等教育强区域,笔者曾经做过分析,我国“珠三角(以粤为主)”“长三角(苏、浙、沪)”“京津冀”“两湖地区(湘、鄂)”“西三角(川、渝、陕)”“东北地区(辽、吉、黑)”等六个区域是最有条件率先建成高等教育强区域的。这些区域是优质高等教育的集群区。 

《方案》提出,支持省级政府根据国家建设布局,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基础条件,自主推动区域内高等学校建设高水平大学和优势学科,积极探索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高等学校的一流建设之路。江苏已进行主动布局,2017年4月20日召开了高水平大学建设推进会,出台了《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实施办法》。 

高教强省建设要把握三个关键点:学科平台,学者队伍,学生培养,简称“三学”。学科是基础——“栽下梧桐树,自有凤凰来”;学者是关键——大学的核心竞争力还在于“名师”“大师”;学生是根本——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总之,要以数量、质量、份量、向量来考量,把握规模、结构、水平、效益和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学术导向,打造一流学科平台,汇聚一流学者队伍,培养一流学生,加快建设高教强省。  

第三,形成江苏高教发展新格局 

首先要做好江苏高教强省建设的总体布局 

在稳定现有江苏高等教育规模和保持南京市高等教育优质资源相对集中的基础上,优化全省高等教育布局结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类型结构,既要大力引进国内外优质高教资源,更要进一步加强、用好、扩张省内优质高教资源,做强、做优、做特其他12个省辖市的高等教育,促进全省高等教育与本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在南京之外的12个省辖市,尤其是在没有国家“双一流”建设大学的城市,要重点建设一所高水平大学。 

其次要构建高等教育结对合作、共建发展体系。 

未来五年江苏省内13个省辖市、26个县都将全部通高铁;苏中、苏北地区的“区”字形高铁网将形成1小时交通圈。这些硬件变化为高校结对合作、共建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建议开展城市对城市、大学对大学、学科对学科三个层面的结对合作共建。 

关于城市结对,考虑到地理位置、高等教育整体实力等因素,建议安排苏州-南通、常州-泰州、镇江-扬州、南京-盐城、南京-淮安、南京-宿迁、徐州-连云港,互相结对、共同发展(目前无锡只有一所部属本科高校和一所民办本科高校,可主要考虑同城高校结对合作)。 

关于大学结对,主要考虑省属高校相互支援、共同发展,以充分体现邓小平“先富带后富”的思想,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体现支援校的社会责任。比如,苏州大学与南通大学建立相互支援共同体,制定“两校一体发展十年规划”,明确每年相互支援的重点领域、目标任务,帮助对方学校发展急需、特色、优势学科专业。在此基础上,南通大学在本市范围内对口支援一所薄弱高校建设。省政府可依据“两校一体发展十年规划”实施的目标要求、重点任务和工作绩效配置专项资源,给予年度专款支持。 

关于学科结对,可以在9所驻苏部委属大学遴选优势学科专业,精准对口支援省属高校急需发展且当前较为薄弱的学科专业,为本地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省政府要给予支援校专款支持,其中50%以上经费用于受援校学科专业建设。比如,泰州市正在强力打造江苏“药谷”,中国药科大学的药学相关学科就可以对口支援泰州有关高校,建立和加强药学、制药工程等学科专业建设;汽车和机械制造是盐城市的支柱产业,东南大学的交通运输工程、机械工程等学科专业就可以对口支援盐城工学院、盐城师范学院等高校的工科专业建设;淮安市近年来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电气工程等学科专业就可以有效推进淮安高校相关学科专业的快速发展;宿迁市近年来电子商务产业呈井喷式发展,南京大学在经济学和管理学等学科专业方面具有突出优势,可以通过对口支援促进宿迁学院相关学科专业建设,以此有效弥补宿迁学院在产业支撑方面的不足;连云港市作为欧亚大陆铁路联通的东方桥头堡,迫切需要抢抓“一带一路”战略机遇,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高校可以发挥其外语类学科专业方面的优势,支持淮海工学院外语类专业尤其是非通用语种专业人才培养;等等。 

再次要营造高教强省建设良好生态。 

一是完善评价体系。评价是“牛鼻子”,牵一发而动全身。要构建基于分类评价结果的资源配置体系,引导高校内涵建设、特色发展。可以考虑在教师晋升、聘期考核中明确要求具有半年以上对口支援服务经历。二是统筹公办、民办高校协调发展。支持公办高校对口支援民办高校,尤其是对口支援民办高职院校。三是深入实施“放管服”改革。给予高校更多办学自主权,同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提供支持政策和信息服务。 

建设高等教育强省就像一部交响乐,在省委省政府的指挥下,围绕主旋律,各个乐组、各个声部密切配合(各高校共同努力),才能形成高等教育强省建设的和谐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