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挖人大战”建不成“双一流”


  • 来源:搜狐
  • 作者:
  • 发布时间:2018-01-03

近日,中组部、教育部联合召开座谈会,强调鼓励人才合理有序流动,但不是恶性竞争,反对从中西部和东北地区高校抢挖人才。今年以来,教育部已经多次表态,从要求高校之间不得片面依赖高薪酬高待遇竞价抢挖人才,到请求东部各高校对中西部高校的人才手下留情,释放出规范高校人才流动、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明确信号。      

改革开放以来,人才管理制度从僵化的计划经济式逐渐转变为比较灵活的市场主导式。这是国家人才战略调整的重大举措,极大地增强了人才流动的自由度。不过,由于待遇、科研经费、环境等差异,越来越多中西部和东北高校的人才流向东部沿海高校。这一趋势被人形象地称为孔雀东南飞。随着人才流失的逐渐加剧,这种抽血式人才流动的负面效应日益显现:一些中西部和东北高校的人才不是被挖断了档,而是干脆被挖掉了,以至于相当长时间内都难以恢复元气,学科水平和教育水平直线下降;一些东部高校迷恋挖人大战,在人才培养和引进上急功近利,只看重外来人才身上的帽子、荣誉、称号,忽视对本校青年人才的培养和挖掘。长此以往,东部与中西部、东北高校之间的教育鸿沟必将越拉越大,不仅不利于促进教育均衡、社会均衡,对东部高校自身发展也未必是好事。      

2015年《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出台后,双一流建设对优秀人才的需求量大增,让原本已经东强西弱的情况进一步严峻。在现行的学科评价体系中,一名顶尖专家撑起一个学科的例子比比皆是。为了更快更好推进双一流建设,挖墙脚无疑是效率最高的方式,而且在提升高校排名、学科评估、课题申报、经费划拨等方面都是闪光点。有的高校为了吸引高端人才不计成本,动辄开出近千万住房补贴、上百万年薪已成为平常事。除此之外,学校还提供学科建设经费、配偶和子女可随调,在教学、科研、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中提供便利等条件作为引人筹码。不过,需要指出的是政府对高校的财政支出并没有这笔所谓的高端人才引进经费,学校更多是东挪西拆、挤占正常的教育事业费,有的已经演变成为高校财政预算中一笔不小的赤字和负担。而一旦维持经费出现短缺或者薪资增长缓慢,这些挖来的人又会被出价更高的学校挖走      

也许有人会认为,挖人你情我愿的市场行为。对此,我们不仅要从全国教育均衡的大局考虑,更要深入思考怎样建设双一流。学科建设关系着大学的生存和发展,是大学的根基和命脉,也是建设双一流的抓手。在双一流建设路上,各大高校急需一大批具有较高业务水平及能力的人才参与其中,这是客观实情,但不能违背学科发展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葛剑平提交的《用工匠精神铸就双一流大学》提案,就很有警示意义。它不仅批评了当下的挖人大战,更有对双一流建设的清醒认识:一流大学是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出来的,不是靠几项指标评出来的,更不是靠急功近利方式拼凑出来的,需要扎实努力、锲而不舍的钉钉子精神;一流学科的形成是经过不断的发掘、培育、强化形成,是一个通过不断累积学科优势,做大做强的慢活儿细活儿,不是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    

挖人大战只会助长高校和教师的功利化、物质化、短期化的倾向,将严重阻碍和破坏双一流建设的科学实施。无论是教育管理部门还是各大高校,必须真正深入领会双一流战略的精髓,准确把握其战略实质,科学解读其战略内涵,正确认识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真正含义,摒弃急功近利的办学行为。要进一步完善学科和学校的评价体系设计,师资建设要有长远规划、明确目标、具体措施,而不是就盯着具体指标去挖人,全国到处搜罗雇佣军。要改变人才携帽子流动的情况,长江学者”“杰青等不是铁帽子王,离开了相应的工作岗位,帽子、荣誉、称号也要相应取消。要支持东部地区高层次人才向西部地区流动,实施好西部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少数民族高端人才培养计划,促进中西部高等教育整体跃升,从输血造血转变。      

挖人大战建不成双一流。在人才培养和大学发展上,我们还是要沉下心来,遵循规律,戒骄戒躁,放弃功利心、浮躁心、投机心,扎扎实实地办好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真正树起世界一流的品牌,为中国大学水平提高、社会均衡发展贡献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