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个朋友跟我吐槽,说,指数都涨了那么多了,好几个指数都反弹到去年底的点位之上了,怎么手里的股票还是亏那么多。我回复说,还是要看买的是什么股票,市值排名在5000只股票里排第几?属于哪个板块,哪个指数?balabalabala一顿之后,就想着还是把一些思考写一下吧。未尽之处,也请读者斧正。
还是结论先行——我认为,股票涨跌的原理,就是供求关系在股市中的反映。
这样讲,是不是一句话就讲完了?或者说,很多人会说,股票的涨跌由供求关系决定,我早就知道了啊。且慢,根据我的观察,市场上除了有大量的人并不十分认同这句话以外,还有一部分人,“觉得”(但其实并不是)自己已经理解了,但实际上理解的不够深入和彻底,而这,将导致操作中发生很多问题。所以,只看到这里的话,往往对于操作,没有太大的帮助。为了能帮助大家加深对这句话的理解,请接着往下看。
首先来看一下著名的供求曲线,这个相信很多学过点经济学基础的同学都已经了解,没有学过经济学的,看一下图,理解起来也不难,其实就是——从需求曲线来看,股票的价格下降,市场对股票的需求增加,从供给曲线来看,股票价格上升,将导致对于股票的供给增加。
如果,将这两张图重叠起来,那么两条曲线会发生交叉,交叉点,就是供需平衡点,在这个点上,供给和需求短暂的达到平衡,价格也不涨不跌,从实际情况来看,供给和需求达到平衡的时间一般都不会太长,大部分时间,股价总是在上下波动。
啰啰嗦嗦讲了点理论(当然,我觉得先适当的讲一下理论还是需要的),这就来讲一下为什么,在第一段里谈到说“市场上有大量的人并不十分认同这句话”这个问题。
我们就不讲普通股民了,就直接来看主观多头基金经理们,是不是有一大波人,其实并不认同这句话?
在前几天的文章里,我贴过几张图,当时主要是为了计算“一次性投入”和“每月定投”而去找的数据,然后写代码画的图,今天我就不再重新画图,直接用其中的一张图来谈。
这只睿远成长价值基金,近4年来,表现一般,但其实在2020年至2021年年初这一年多的时间表现不错,那么,可以判断,他持仓的大部分股票,表现不错,也就是,股价是上涨的。那么股价是怎么上涨的呢?是因为市场里有人愿意不断的出更高的价格去买股票(也有人把这种资金叫做主动性买盘),每分钟,每小时,每天。。。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中,愿意出更高的价格去购买股票的人都比较多,这造成了股票的上涨。
那么这些最终推动股票上涨的逻辑又是什么呢?如果大致把投资分为主动型投资者和量化投资者的话,我认为,他们的底层逻辑是一致的。主动型投资者——研读大量的宏观经济信息,行业分析、行业内股票的比较优势分析,个股基本面分析(比如上市公司经营状况极其良好,产品适销对路,利润猛增,现金流充沛,未来市场占有率将继续大幅上升等等),股价的分析(这部分一般来说比较少或者比较次要),然后形成买入决策。
量化投资者——通过因子的研究,量价的分析,各只股票之间,相关性的判断,走势的分析等等,形成买入决策。
两大类投资者,其实买入的底层逻辑是一致的,那就是——通过详尽的研究分析后,认为它会涨,所以买了它。
但是,这里面我认为有不少的主动性投资者往往会少分析一步(我必须再次重申,我从不认为主动型投资是错误的,或者是不好的),那就是,在真正下单交易之前,忽视了对股价,量价的分析,而这,其实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
简单来说,主动型投资,主要用来研究的,大多是卖方(券商研报为主)报告和买方(基金公司的研究员撰写的报告),用来形成投资决策,那么问题来了,你自己的决策形成了,那么市场上其他人呢?其他人是不是形成了这个报告,或者,他们没有报告,他们也形成了投资决策,那么这个投资决策,和你的又是否相同呢?要知道,市场上的所有人的共同决策,共同形成了股价。
是的,不是研报,是市场上所有投资者,无论是主动型投资还是量化投资,也不论看没看过研报,是所有的投资行为,形成了股价,而不是研报。
所以,如果大多数人看法和你相同,哪怕这其中很多人并没有看过很多高质量的研报,他们依然有平等的权利,用手中的真金白银,投出自己庄严的一票,也就是“买单”。反之,如果大多数人都已经投出另一张票,也就是“卖单”。那么基金经理如果还抱着研报,说,诶,你看,研报说这个股票的目标价,是要在当前价位还要再涨70%,这件事情还有意义吗?回到上面的净值走势图,2021年年初之后,这只基金主要走的是下降趋势,可以判断,持仓中有不少股票也是在下跌,可能长、短期均线已经向下发散,可能MACD已经死叉,可能k线全部在均线下方,可能股价已经从高点回撤了30%,凡此这些信息,也许能透露出,市场上,股票的供给太多了,投资者用脚投票,纷纷在抛出某只股票。
所以,我个人认为,主动型投资没有错,但是需要补上一个观察,那就是,我做的分析,我看的研报,市场上有多少人也看了,也认同,也去买了这只股票。要根据供需关系,判断方向。
电影《让子弹飞》中,姜文演的张麻子,为了打黄四郎,通过“先给群众发钱,再让黄四郎把钱收走,然后,再把枪发给群众”,但是此时群众拿了枪也不敢开枪,不敢反抗长期欺压他们的黄四郎,最后,张麻子通过几天几夜的放空枪,表示战斗很激烈,最后宣称已经活捉了黄四郎并且将其处死。群众才端着枪去冲击黄府,并且因为人海战术而取得了最终的胜利,这时,张麻子有一句非常经典的台词,说他们这是“谁赢跟谁走啊”!
我认为,股票交易,就需要判断供需,判断市场的买卖力量对比,判断股价的方向,“谁赢跟谁走”!这句话,用现如今时髦点的话来说,叫做“打不过就加入”!
再回来讲一下基金,最近这几年来,大量的主动型投资的基金业绩下滑,大多都跑不过量化基金,我认为可能与以下的因素有关:1、市场上股票的数量大幅增加,研究比较难跟上
2、基于上述第一点衍生出来的,那就是原来抱团取暖的模式由于有人想捞取超额收益,或者获利后先走,导致价格同盟瓦解
3、对于数字(股票的波动比例,即涨跌幅)不够敏感,导致手中部分股票往往跌幅巨大
4、量化的力量在不断壮大,一些股票往往波动幅度比以往更小,造成量化可以在这之中赚取一部分收益,但主动型产品对于这种波动,大多无计可施
所以,主动型投资,也应该研究价格,研究供需,看看市场上的赢家是谁,某只股票的赢家是谁。
再扯上几句闲篇儿,关于模糊文化。在中国人的用语中,充斥着大量模糊的词汇,比如存心不良,心怀叵测,行为不端,类似这些用语,描述的既非事件行为,也非精准的时态,很多都是内心的感受,这些词语,能带给人强烈的印象,但这种印象却又极其模糊。再举一例,比如,“中国队大败韩国队”,这句话的意思,中国队既可以大胜,也可以大败。凡此种种,无不反映了不少国人,总体而言生活在一个比较模糊的环境中,养成了模糊的习惯,在交易中,也往往对价格,比例等不甚敏感。
但我还是认为,股票的投资、交易,最终下单交易的,还是股价。股价,是个数字,很真实,也很具体,涨跌,是个比例,但同样具体和真实。均线,反映了一段时间股价的变化,股价形成的斜率,则用数字告诉了我们倾斜的具体角度从而能够用来做斜率大小的比较。所以,搞清楚供需关系,搞清楚方向,读一些数字,对于搞清楚股价会有很大的帮助。
以上。